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文章内容

省三大优势产业如何领衔“出海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

※发布时间:2014-11-27 2:16:2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制图/展茂光 日前,工人在永清县博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发

  日前,钢铁公司技术人员在生产线上生产汽车专用钢板。 发

  ■阅读提示

  11月10日,我省下发《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被看作是未来十年我省优势产业过剩产能的“出海线图”。

  力推过剩产能零污染地向境外转移,开拓国际发展空间,是变过剩产能为有效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省公布的这份“出海线图”中,涉及我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对外投资项目近20项,分为在建、在谈与谋划项目三大类,尤显挂图作战的紧迫感。

  这也是我省新一轮“走出去”的“集结号”。业内人士认为,我省过剩产能“走出去”已从原来大多靠企业自主进入到政策力推与企业主动相配合的新阶段。由此,业内预测,未来十年内,我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或将呈“齐步”态势,核准备案的境外投资项目投资额年均增长将达15%以上。

  这张“出海线图”透露出哪些讯息?多年来羁绊企业“走出去”的要素瓶颈如何破解?

   

  1

  响应国家部署,设定三大产业“出海”指标

  11月10日,我省下发《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引发各方关注。

  业界认为,我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三大产能过剩的优势产业“出海”,在如今三大产业普遍面临压减的紧迫形势下,通过生产工艺、环保装备升级实现零污染的境外转移,无疑是一条产业结构调整的捷径。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我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的近期和远期两大指标,即到2017年,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500万吨,水泥产能500万吨,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2000万吨,水泥产能3000万吨,玻璃产能1000万重量箱。

  “这是经过对企业全面调研、充分会商得出的指标。”参与方案制定的有关人士认为,按照化解过剩产能“6643”工程的要求来看,如此指标并不算高。

  “6643”工程要求,到2017年我省压减6000万吨钢、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燃煤、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由此测算,钢铁、水泥和玻璃到2017年转移境外的产能均约占压减目标的8%。

  “目前来看,完成近期目标较为乐观,远期目标则需多加把力。”有关人士预测,近期目标或将超额完成,如水泥或能达1000万吨以上,玻璃方面,只需要推动一家至两家大规模玻璃企业来实现。

  此外,省于6月6日下发的一份《关于进一步做好境外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了另外一个目标:未来三年,核准备案境外投资项目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要达到15%以上,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业内人士预测,项目投资额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是我省优势产业过剩产能的境外转移。

  其实,我省近期化解过剩产能的诸多动作是对国家层面相关决策部署的积极回应。

  于去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其中提到,要发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业的技术、装备、规模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加强与周边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合作。

  国家着重强调的产能过剩五大产业中,有三大产业与我省紧密相关。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省水泥产量为1.26亿吨,设备利用率约为55%;平板玻璃产量为1.18亿重量箱,设备利用率仅为45%。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极其紧迫。

  如何推动过剩产能“出海”?一些外省经验也被纳入视野。

  建立对外投资项目信息库、组织过剩产能企业与外贸龙头企业合作、加大对外投资政策支持力度……这是近年来,江西省推动过剩产能走俏非洲的一揽子经验。近年来,针对光伏、建材、轻纺等产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江西引导相关行业向非洲国家转移,成效显著。

  专家指出,按照传统方式压减过剩产能,越往后越难,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唯有及早“出海”,才能变过剩产能为有效产能。“如果十年之内,能够转出钢铁产能2000万吨,将是我省结构调整的巨大成就。”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