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豪车销量逆市大涨,奔驰宝马奥迪增长幅度高达50%-60%。相比之下日系豪车则难掩失意之态,通过国产来抢食中国豪车市场的心情十分迫切。英菲尼迪国产近日被炒得火热,虽然未能按预测的那样在26日公布,但业内人士透露国产其实已确定;据之前报道,雷克萨斯国产也只是时间问题。在品牌力欠缺的背景下,国产真的就是它们脱困的灵丹妙药?也有可能只是致命的毒药。[详细]
中国的消费者面对豪华车品牌,有两个倾向,一是希望价格亲民,让广大消费者能否买得起豪华品牌汽车,二是希望该品牌产品能够保持其纯正的血统,买的就是进口车,就是原装货。恐怕恐怕目前英菲尼迪的消费者就是后者。所以,一旦国产化之后,恐怕其市场不会出现大众化的趋势,使得投资和回报不成比例。
德系豪车上半年销量高歌猛进,捷报漫天传递,生恐别人不知道。而编辑在网上苦苦搜索,却找不到日系豪车的半年报,难道是羞于见人干脆不报?雷克萨斯公关课人士说无法提供今年任何数据销量数据,“2011年的销量数据我们是不提供的,只能给你去年的数据。”日系豪车的销量老大都如此遮掩,不得不让人匪夷所思——如果销量或增长幅度喜人,相信没有任何车企不愿意告知消费者。从去年销量来看,日系豪车销量只能算是德系的零头,讴歌仅5千辆,面临逐渐边缘化的。[详细]
海外威风在华失意
日系豪车在海外成熟市场成绩可谓可圈可点,与德系三驾马车分庭抗礼形成分庭抗礼之势,雷克萨斯数十年在蝉联豪车销量冠军,2010年全年销量达753万辆,其中为22.9万辆,在华5.29万,英菲尼迪全球销量16万辆,市场约占70%,中国1.1万辆。
失中国则失全球
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豪华车市场情况下,包括日系在内,任何一个豪华车品牌都不能忽视中国市场。尽管销量不太如人意,中国已经成为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英菲尼迪的第二大市场。和同行一样,日系豪车高管不厌其烦地强调“非常重视中国市场”。
原雷克萨斯中国副总裁曾林堂曾表示,雷克萨斯如果能达到3万辆的年销售额,就可以具备国产化的条件。如今,据相关数据显示,雷克萨斯去年已经成功迈入年销3万辆的目标,雷克萨斯的销售能力已经达到可国产化的条件,但国产化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解读】进口零部件税率低于整车 豪车掀国产热
自2009年9月起,实施四年多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被取消,进口汽车零部件统一按10%征税,而整车则按25%征税。进口豪车品牌的国产化,主要是看重了这15%的征税差额比例。国产在成本降低后“走量”的同时,也有利于跻身主流行列,奥迪在中国取得的领先地位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雷克萨斯、英菲尼迪高层经常时常直接或间接地表露“国产”心愿,也将此当成必备问题。业内甚至有人认为日系豪车失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国产决策犹豫不决,慢半拍一再错失良机。[详细]
“坐奔驰、开宝马、奥迪官车、沃尔沃安全”,这些评价虽然通俗,在国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一提到这些主流豪车的品牌名称,人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出相应的关键词。而说起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很多人还比较陌生,就算听说过也很难讲出一个很明确的关键词来描绘它们。与欧系豪华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已经确立的口碑、准确风格定位相比,只有20年历史底蕴的日系车只能够算是准豪华。[详细]
销量并非国产唯一考量因素
如果光从销量来考虑国产合,通常以3万辆为最低门槛,日系豪车三巨头中,雷克萨斯早已超过“及格线”,英菲尼迪2011年目标为2万辆,也比较接近,讴歌还有一段差距。而至今放着火热的市场,国产时间表却迟迟未定,与知名度、市场培育、经销体系的稳固与扩张等自身因素不无关系。
如何借力母公司又决策
日系豪车在国内很少强调“Made in Japan”,品牌原则,毕竟很多人不认可日系有豪车,但是豪车又怎么可能不讲究血缘和出身,借力母公司未必不是可行之道,只是需强调决策上的自主权。曾经有同行透露:最近几年,有关雷克萨斯国产的问题一直在追问雷克萨斯高层,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适合雷克萨斯回答,而应该追问丰田高层才对。可见,国产还是不国产,也并非日系豪车品牌能完全自主根据时机行事。
关于英菲尼迪在中国生产一事,已经是大势所趋,国产是板上钉钉的事。眼下正是大好时机,与相比,中国豪华车市场增长速度惊人,德系豪车增长达50%-60%。一步错,将错失中国豪华车高增长的蛋糕,将错失一个高利润的细分市场。[详细]
虽然它们都有国产化的想法,但因为其在中国的品牌认知度较低,缺乏市场需求以及客户保有量基础,投资风险较大。在中国,他们远没有与德系豪车抗衡的能力,现在费了老大力气国产,恐怕车也掉价了,品牌也砸了,再想翻身希望更渺茫。[详细]
车市纷繁复杂,事实的总是隐藏在层出不穷的新闻之下,有着敏锐思考者方能拨开云雾捕捉大势所趋。《AUTO》站在行业动态的前沿时刻眺望,直击车坛热点核心之处,从独特角度切入挖掘最具价值的话题。这里有最值得关注的行业现象、最激烈的观点PK,最热烈的网友互动。 汽车行业劲爆话题,尽在《AUTO》。